顏伶如 2019年09月03日
養兒育女堪稱「甜蜜的負擔」,但幾乎所有媽媽都有大聲斥責孩子的時候。上學快遲到了,孩子仍拖拖拉拉,或催促孩子上床睡覺,但孩子不理會;或是挑食。有些媽媽正在氣頭上,脫口說出事後懊悔的話,這些言詞在孩子心裡可能留下烙印。
另外,媒體經常傳遞「完美母親」形象,例如家庭與事業一肩挑的婦女,以及養育孩子卻能美美出門的女星。這些對每天面對柴米油鹽的女性來說,難免造成壓力,會認為自己不如人。
美國心理學會(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)會員、心理學家雪洛兒‧席格勒爾(Sheryl Ziegler),以「媽咪倦怠」(Mommy Burnout)形容身心俱疲的母親。她說,養兒育女帶來的長期壓力,每個階段都可能有心力交瘁的時刻,有一種「受夠了」的感覺,就是「媽咪倦怠」的肇因,。具體症狀包括:不管睡眠時間多長,總是感到疲乏;偶爾對自己有失落感,彷彿人生失去目標。
不和社群名人相比
她在國家廣播公司(NBC)晨間節目「今日」(Today)上分析,「媽咪倦怠」並不是憂鬱症,然而,許多女性不願承認自己有「媽咪倦怠」。她說,如果要媽媽坦承自己情緒糟透了而對孩子大吼大叫,會擔心遭到異樣眼光,更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問題。
席格勒爾從事兒童及親子心理諮商輔導20年,她說:「我們以為,聲音愈大愈洪亮,就握有更多控制權,但對孩子發展來說,吼叫非常有害。」任何時候,如果妳覺得自己快要對孩子吼叫了,或剛剛大聲罵完孩子,內心會有無能為力、喪失控制權的感受。她建議採取積極措施,設法找出導致妳對孩子吼叫的原因。
因為教養孩子而變得疲憊不堪的母親,席格勒爾說,可以透過幾個步驟排除「媽咪倦怠」。第一,不再拿自己和社群網站那些經過修圖、專業攝影的美麗照片相比。
有道是「人比人,氣死人」,席格勒爾舉例,在Instagram等社群網站可以看到大量的美麗照片,不管是明星或網紅,彷彿人人都有乖孩子,這些名人只會分享完美照片,但這些照片會讓觀看者相形見絀。她建議,媽咪對使用社群網站的時間應該自我設限,把時間花在現實生活當中,用來散步、泡澡、閱讀等,調節自己的心情。
要有自己的朋友圈
接下來,媽媽要體認,必須先把自己照顧好,才有辦法好好照顧家人。因此,媽媽要有自己的朋友圈,不要讓自己的時間被孩子的活動占滿,要留一些時間和朋友小聚,讓自己放鬆。
她在「媽咪倦怠:如何把妳的人生找回來,並在尋找過程中教養出更健康的孩子」(Mommy Burnout: How to Reclaim Your Life and Raise Healthier Children in the Process)書中寫道,很多媽媽犧牲自我,把孩子的快樂放在第一優先,到頭來就出現「媽咪倦怠」,結果孩子變得不快樂。
有些媽媽為了幫孩子挑選最好的學校、最好的球隊或最優秀的老師,搜集資料、多方打聽,但如此一來,會增加心理壓力,對母親,對孩子或對家庭,都不是好事。
至於另一半應該扮演何種角色,席格勒爾說,保持溝通暢通非常重要,夫妻之間應針對孩子教養等問題,隨時交談。
另外,許多單親媽媽不想承受外界眼光,再苦再累也要撐著,若接受幫助會有罪惡感。她建議,單親媽媽應學會開口求助,也學會接受幫助。
(世界日報)
養兒育女堪稱「甜蜜的負擔」,但幾乎所有媽媽都有大聲斥責孩子的時候。上學快遲到了,孩子仍拖拖拉拉,或催促孩子上床睡覺,但孩子不理會;或是挑食。有些媽媽正在氣頭上,脫口說出事後懊悔的話,這些言詞在孩子心裡可能留下烙印。
另外,媒體經常傳遞「完美母親」形象,例如家庭與事業一肩挑的婦女,以及養育孩子卻能美美出門的女星。這些對每天面對柴米油鹽的女性來說,難免造成壓力,會認為自己不如人。
美國心理學會(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)會員、心理學家雪洛兒‧席格勒爾(Sheryl Ziegler),以「媽咪倦怠」(Mommy Burnout)形容身心俱疲的母親。她說,養兒育女帶來的長期壓力,每個階段都可能有心力交瘁的時刻,有一種「受夠了」的感覺,就是「媽咪倦怠」的肇因,。具體症狀包括:不管睡眠時間多長,總是感到疲乏;偶爾對自己有失落感,彷彿人生失去目標。
不和社群名人相比
她在國家廣播公司(NBC)晨間節目「今日」(Today)上分析,「媽咪倦怠」並不是憂鬱症,然而,許多女性不願承認自己有「媽咪倦怠」。她說,如果要媽媽坦承自己情緒糟透了而對孩子大吼大叫,會擔心遭到異樣眼光,更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問題。
席格勒爾從事兒童及親子心理諮商輔導20年,她說:「我們以為,聲音愈大愈洪亮,就握有更多控制權,但對孩子發展來說,吼叫非常有害。」任何時候,如果妳覺得自己快要對孩子吼叫了,或剛剛大聲罵完孩子,內心會有無能為力、喪失控制權的感受。她建議採取積極措施,設法找出導致妳對孩子吼叫的原因。
因為教養孩子而變得疲憊不堪的母親,席格勒爾說,可以透過幾個步驟排除「媽咪倦怠」。第一,不再拿自己和社群網站那些經過修圖、專業攝影的美麗照片相比。
有道是「人比人,氣死人」,席格勒爾舉例,在Instagram等社群網站可以看到大量的美麗照片,不管是明星或網紅,彷彿人人都有乖孩子,這些名人只會分享完美照片,但這些照片會讓觀看者相形見絀。她建議,媽咪對使用社群網站的時間應該自我設限,把時間花在現實生活當中,用來散步、泡澡、閱讀等,調節自己的心情。
要有自己的朋友圈
接下來,媽媽要體認,必須先把自己照顧好,才有辦法好好照顧家人。因此,媽媽要有自己的朋友圈,不要讓自己的時間被孩子的活動占滿,要留一些時間和朋友小聚,讓自己放鬆。
她在「媽咪倦怠:如何把妳的人生找回來,並在尋找過程中教養出更健康的孩子」(Mommy Burnout: How to Reclaim Your Life and Raise Healthier Children in the Process)書中寫道,很多媽媽犧牲自我,把孩子的快樂放在第一優先,到頭來就出現「媽咪倦怠」,結果孩子變得不快樂。
有些媽媽為了幫孩子挑選最好的學校、最好的球隊或最優秀的老師,搜集資料、多方打聽,但如此一來,會增加心理壓力,對母親,對孩子或對家庭,都不是好事。
至於另一半應該扮演何種角色,席格勒爾說,保持溝通暢通非常重要,夫妻之間應針對孩子教養等問題,隨時交談。
另外,許多單親媽媽不想承受外界眼光,再苦再累也要撐著,若接受幫助會有罪惡感。她建議,單親媽媽應學會開口求助,也學會接受幫助。
(世界日報)